换热器厂家清洗是保障设备高效运行、延长使用寿命的重要维护措施。以下是换热器清洗的详细说明,涵盖清洗方法、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:
高压水射流清洗
利用高压泵产生高压水流(压力通常为50-200MPa),通过专用喷嘴喷射到换热器表面,剥离污垢。适用于结垢较松散或管束直径较大的设备。
机械清洗
使用管刷、胶球或钻头等工具,通过物理摩擦清除管内污垢。适用于管程或壳程的局部堵塞。
超声波清洗
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产生的空化效应,剥离换热器表面的微小污垢。适用于板式换热器或精密部件。
酸洗
使用盐酸、硝酸或有机酸溶解碳酸盐、硫酸盐等无机垢。需严格控制浓度和温度,避免腐蚀设备。
碱洗
采用氢氧化钠、碳酸钠等碱性溶液,去除油脂、蛋白质等有机污垢。适用于食品、化工等行业。
复合清洗剂
根据污垢成分选择专用清洗剂,如含缓蚀剂、分散剂的复合配方,兼顾清洗效果与设备保护。
利用微生物酶解作用分解有机污垢,适用于生物黏泥或藻类堵塞的换热器。
清洗前准备
隔离设备,排空介质,确保系统无压力。
检查换热器密封面、管束及壳体完整性,记录初始状态。
根据污垢成分选择清洗方法,必要时取样分析。
清洗过程控制
酸洗时需添加缓蚀剂,控制pH值(通常为2-4),温度≤60℃。
循环清洗时,流速≥0.5m/s,时间4-8小时,定期检测溶液浓度。
清洗后需用清水漂洗至中性(pH=6-8),并钝化处理。
物理清洗:控制水流压力和角度,避免损伤管束;机械清洗时防止工具卡滞。
化学清洗:
清洗后处理
检查换热器内部清洁度,必要时进行内窥镜检测。
干燥设备,涂防锈油或钝化膜,防止二次腐蚀。
记录清洗数据,评估清洗效果。
安全防护
化学清洗时需佩戴防护服、护目镜及防毒面具。
废液需中和处理,符合环保要求。
设备保护
避免清洗液长时间接触非金属密封件(如橡胶垫片)。
清洗后需检查管束变形情况,确保无泄漏。
清洗周期
根据水质、介质特性及运行工况确定清洗周期,通常每6-12个月清洗一次。
结垢严重时可缩短至3-6个月。
合规性
清洗过程需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(如GB/T 1576《工业锅炉水质》)。
化学清洗需取得相关资质,操作人员持证上岗。
目视检查:管束内壁无可见污垢,金属表面光洁。
性能测试:清洗后换热效率恢复至设计值的95%以上。
水质分析:进出口压差降低,介质浊度符合运行要求。
板式换热器:推荐化学清洗或超声波清洗,避免机械损伤板片。
管壳式换热器:可采用高压水射流或化学循环清洗。
螺旋板式换热器:优先选择化学清洗,配合低压冲洗。
通过科学合理的清洗方案,可有效去除换热器表面的污垢和沉积物,恢复设备性能,降低能耗,保障生产安全。建议结合设备运行数据和现场条件,制定个性化清洗计划。